近日,《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哈尔滨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哈尔滨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规划》明确,目标愿景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繁荣创新、时尚浪漫和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哈尔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74.24万亩。
《规划》指出,哈市将立足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要求,预留发展用地,优化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哈尔滨临空经济区等区域功能布局,预控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与周边区域空铁联运交通通道,加强陆海联运、“冰上丝绸之路”通道预控,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循环。强化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功能互动,深入推进深哈合作,共建哈长城市群;落实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战略部署,强化省会引领,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
《规划》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统筹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在市域推动形成“一廊两屏三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一圈七带多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中心城区锚定“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形成“一廊双核、四轴多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规划》全面落实哈尔滨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统筹市域产业用地需求。以县域资源为基础,以千亿级制造极核为引领,推动先进制造协作圈协作发展,支撑县域特色发展,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按照“北科创、南制造、东物流、中服务”的产业发展布局,强化经开区、高开区、利民开发区、综保区等重点产业平台的空间保障。
《规划》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利用,在各级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等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赓续城市文脉,守护、点亮和更新“南岗、道里、道外”3个历史城区,“中央大街、巴洛克”等13片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结合冰雪文化、百里松花江、万顷湿地等特色资源,推动历史保护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彰显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繁华有机融合的国际都市形象。
强化内外联通,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向北开放,推动国际航空枢纽扩能提级,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完善市域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构建“哈尔滨一小时高速公路辐射圈”,形成“一环、十一射、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中心城区,通过城市干线道路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南北互动,支撑城市跨江发展。
《规划》推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增加城区的开放活动空间、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5.62亿立方米。
《规划》完善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障各类市级大型文化、综合体育、大型医疗、教育、养老福利、殡葬等设施的用地供给。构建全民全龄友好型、全要素保障型社区生活圈,满足居民各类生活服务需求。完善五级公园体系,打造“三分钟见绿、五分钟见园”的公园城市。构建“夏日绿道+冬日暖廊”的慢行系统和寒地特色公交系统,保证公共出行品质。(记者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