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近日圆满落幕。闭幕式以“来时冰雪别时春”为核心意象,深刻阐释了本届亚冬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通过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为这场冰雪盛会画上诗意句点。
这一主题构思巧妙,既呼应了开幕式"冰雪之约"的初始承诺,又暗合赛事期间从寒冬向初春的自然时序变迁,更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现了地域特色与国际表达的完美统一,展现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多维升华和亚洲文明的情感共鸣。
时间与季节的象征:冰雪与春天的哲学转化
“来时冰雪别时春”首先体现了哈尔滨从冬季到初春的季节更迭,象征着赛事从开幕到闭幕的时间流动。亚冬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介绍,开幕式以“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为主题,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冰雪追梦故事展开,从冰灯启梦、追梦滑冰到点燃火炬的圆梦,隐喻了从寒冷到温暖、从坚持到圆满的成长历程。
在闭幕式中,冷凇及团队则通过“春姑娘”与小雪人的互动,将冬日的欢快与春日的温馨交织,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不舍中的希望。这种季节意象的转化,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呈现,更是对哈尔滨“极寒”文化属性的艺术升华——从冰雪的极寒到艺术的极美、体育的极燃,再到亚洲共情的极暖,形成“三级递进”的情感脉络。
地域文化的国际表达:本土与国际的“超级会客厅”
开幕式场馆被打造为“亚洲最具创意的超级会客厅”,既植根于哈尔滨的本土文化,又融入了国际视野。冷凇介绍,开幕式“藏”着四个哈尔滨民俗,如“采头冰”的盛大场景、东北秧歌与手绢花的地道演绎,以及冰灯、小雪人等充满童趣的叙事元素。此外,国际范儿的科技赋能也为观众呈现了大型沉浸式文化盛宴,通过裸眼3D、AR/VR技术、12K超高清影像等,将本土冰雪元素转化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如《燃情时速》篇章中,数控发光服与反重力装置配合,定格冰雪运动的“子弹时间”,展现出体育的酷炫与激情。而闭幕式上,亚洲地标冰雕的联动点火仪式、运动员与小雪人共舞的“街舞狂欢”,以及“哈气画”的创意致谢环节等故事,体现亚洲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情感共鸣。
情感价值的传递:从个体梦想到亚洲共情
“‘哈尔滨最美的风景是人’,哈尔滨文旅的成功是‘情绪价值营销’的胜利。”冷凇介绍,开幕式中,小女孩的追梦故事不仅是个体成长的缩影,更象征了亚洲青年一代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奥运冠军扶起摔倒的小女孩的细节,传递了“互助与传承”的温暖。闭幕式则通过“春的温馨”与“冬的欢快”交织,将对运动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感谢融入“哈气画”这一北方孩子的童趣表达,赋予仪式以人情味与地域特色。这种情感设计旨在通过“亚洲一家亲”的共情,实现从杭州亚运会“万里尚为邻”到亚冬会“万里共和鸣”的升级。
来时冰雪别时春,不仅是哈尔滨亚冬会的诗意写照,更是一场关于冰雪文化、亚洲共情与人类精神的深刻对话。冷凇通过开闭幕式的故事创作,将哈尔滨的极寒转化为艺术的极美、体育的极燃与情感的极暖,展现了“冰雪同梦”的个体追求与“亚洲同心”的集体愿景,为后冬奥时代的国际赛事提供了文化表达的范本。(记者 张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