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市民拿到技能证书—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生命支持”培训让普通人变身“急救侠”-新华网
2025 04/18 17:21:02
来源:东北网

20名市民拿到技能证书—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生命支持”培训让普通人变身“急救侠”

字体:

  “黄金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患者生存率能提高50%以上—当这样的医学数据遇上普通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15日下午,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第十八期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现场,20名市民用标准化的急救动作给出了答案。经过4小时“理论+实操”专业训练,这批学员全员通过考核,拿到了由哈尔滨市急救中心与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联合认证的CPR(心肺复苏)及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技能证书。

  猝死受关注引发“急救培训热”

  近期,多起中青年猝死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一线城市公务员到基层医务工作者,日复一日高强度工作、慢性病管理缺失及不良生活习惯,正成为威胁青壮年群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倒下,而抢救成功率不足1%。培训主讲老师、急诊科副主任安翥鋆指着课件上的心电图说:“猝死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压力过大、劳累、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影响了身心健康,存在发生猝死的可能性。”

  在模拟假人实操训练环节,学员王先生发现,看似简单的胸外按压实则暗藏玄机。“手臂要垂直、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光记住口诀不行,必须形成肌肉记忆。”

  培训采用边讲边学和医学场景还原双重教学法。急诊科护士长杨柳演示时特别强调:“急救不是蛮干,必须遵循评估-呼叫-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早期除颤的科学链条。”

  医学逻辑拆解“救命四步法”

  第一步:安全评估

  “看到有人倒地,先确认环境安全。”护士于淼现场模拟了室外场景,“如果患者躺在车水马龙的路面,必须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再尽快施救。”

  第二步:判断意识

  “轻拍双肩、大声呼叫,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学员张女士在考核的时候眼睛未观察胸廓起伏的细微动作,被实操老师,急诊科护士马力提醒:“就算是模拟人考核我们也要把动作做实,形成肌肉记忆,观察不到位及误判会影响急救效果。”

  第三步:高质量CPR

  “很多人不知道,胸外按压的本质是人工维持血液循环。”安翥鋆副主任用解剖图解释,“按压时心脏被挤压,将血液泵向大脑和冠状动脉,这就是为什么要求按压深度必须达到5厘米的原因。”

  第四步:AED使用除颤仪使用的要点就是听从指令,按照语音播报的提示,正确实施每一步动作。另外,即便抢救成功后,在专业的120急救人员未赶到前,我们也不要将贴片取下,以免患者发生再次室颤。

  “急救普及率”成城市文明新指标

  “拿到证书只是开始。”结业学员中,学员张女士的计划最具代表性,“我们单位有200多名员工,下周我就申请开展急救科普培训课程。”

  据悉,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生命支持培训公益课程自2023年12月开始以来,已累计培养持证急救技能人员近300人。培训活动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水平,致力培养社会更多掌握急救技能人才的同时提升区域内急救服务能力。今后,医院急诊科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医疗服务多做贡献。(王石磊 马冀)

【纠错】 【责任编辑:郭梁越 董云竹】